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1|回復: 0

迷思:吃藥傷腎?糖尿病不吃藥更敗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1-13 08: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迷思:吃藥傷腎?糖尿病不吃藥更敗腎!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報導

糖尿病患常存在「吃藥會傷腎」的迷思,所以,有的患者往往自行減藥量,甚至不太吃藥。結果,問題更大條,醫師提醒,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其實不吃醫師處方藥更傷腎,所以,不要再陷入迷思而使病情更加嚴重。

86773.jpg
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其實不吃醫師處方藥更傷腎。

1名48歲的蕭女士有家族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10年前就已知罹病,但是因自覺西藥的治療會傷害身體,並且容易引起副作用,而拒絕接受口服降血糖藥及降血壓藥物。甚至還會聽信別人建議,轉而去吃中藥,但是,都沒有持續。

定期醫療檢測 防糖尿病導致腎病變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燕蘭表示,患者因為雙下肢水腫、口渴,而且尿液中有大量的泡泡,而到中醫門診求助,中醫將其轉來腎臟科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及檢查。理學檢查發現病患的眼瞼輕微蒼白,雙下肢自膝關節以下有水腫情形,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雙側腎臟大小稍為萎縮,皮質層變薄,腎盂無腫大,無腎結石。診斷屬
第四期慢性腎病變,因糖尿病所導致的腎病變。

糖尿病患可透過以下幾項指標來測知本身的腎臟功能,及早預防併發腎臟病變的可能。

第一類是尿液檢查:分有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及蛋白尿(urine protein)兩種檢測項目。微量白蛋白是目前臨床上檢測糖尿病腎病變最早期的診斷指標。

第二類是血液檢查:分有肌酸酐(creatinine)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兩種檢測項目。肌酸酐是體內肌肉代謝的產物,與體內肌肉含量多寡有關,每日產量非常恆定;當腎功能惡化時,肌酸酐無法完全排泄,導致血中濃度上升,指數愈高,腎功能越差。

第三類是腎臟超音波:超音波可檢查腎臟的型態,糖尿病腎病變必須進展到肌酸酐明顯異常時,才會出現在超音波實質的腎萎縮的型態變化。

86774.jpg
糖尿病人除了依醫囑服藥控制,可見尿液檢查也不可少。

糖尿病患避免併發腎病變 注意低蛋白飲食

對抗糖尿病腎病變,除了早期控制血糖外,飲食方面需改變為低蛋白飲食,同時還必須控制血壓。因此,除了口服抗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注射之外,利用降血壓藥物控制高血壓可以有效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產生;即使血壓不高,也應考慮使用藥物來阻止腎功能轉壞。良好的血糖控制,對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有很大幫助。

陳燕蘭醫師提醒,糖尿病人除了依醫囑服藥控制,可見尿液檢查也不可少,尿液指數變化也是醫師調整藥物的重要指標之一。以下守則是糖尿病友自我保健與落實治療的方法,以避免疾病惡化。

【糖尿病友自我保健】:

定期自我監測血糖及定期追蹤糖化血色素。

自我血壓的測量。

規則的適度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

預防三高(高血脂、高血糖症、高血壓)的發生。

體重過重者,應配合營養師的飲食指導及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在理想範圍內。

有蛋白尿的患者,應定期至腎臟科門診追蹤,避免腎功能的惡化。

需定期至眼科門診追蹤,避免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的產生或惡化。

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性的止痛藥品及來歷不明的中草藥。

參與糖尿病衛教團隊,瞭解自我照護流程及可能產生的併發症。

維持良好的遵醫囑性並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來自群組: ♨ 秋居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Archiver|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11-23 09:47 , Processed in 0.02453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