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1月23 於 2014-4-20 01:47 編輯
5 I8 [2 Z6 N. c
0 G+ H6 D/ I# l7 F$ c 第三十卷 神龍三變 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警號. P7 J. f6 u3 B3 b; h
0 W4 c; Z( t5 m, T) N 自從萬騎於羽林衛中脫穎而出,實際上羽林軍就此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萬騎,另一部分是羽林衛,羽林衛又分為左右羽林衛。
6 f. _0 W4 k5 b' l M9 e4 _
/ h9 {- a) m( p; a+ { 左右羽林大將軍的職位在萬騎中郎將之上,但是他們卻無權調動萬騎。而今,韋氏專權,又把萬騎一分為二,分割為左右萬騎,左右羽林衛則更名為左右飛騎。+ w" S1 D# Q& A6 e
& ]; h% O' O2 l" }5 ^ 於是,羽林衛就成了一個比較虛的名號,在其下實際上是由左右萬騎、左右飛騎四支隊伍構成,合稱為羽林衛,由宰相兼長安兵馬大總管韋溫統攝。! s6 R% a1 `' B5 M' a+ `
% x; `# Q8 G0 x" z J* m1 r
羽林衛中的這四支軍隊,則由韋后的侄子韋捷、韋濯、韋播、韋璿,還有韋后的外甥高崇、女婿武延秀統帶,這種一家獨大的格局在其他任何帝王時候都是不可想像的。& T1 Z% |! N/ O: X* ?. i" o
/ p0 S/ V# F0 b/ J
非常時行非常事,如果作為一種權宜之計,這麼做倒也無可厚非,問題是韋后的這些子侄親人,沒有一個具備帶兵的能力。
" [& S9 Z. G2 C+ {% ~2 H; E9 X; k3 _* i0 A0 T! U$ A$ c
韋后和李顯被幽禁房州的時候,韋后家族也受到了武則天的嚴厲打擊,她這些子侄輩們那時才多大?就此流放嶺南,為生活所苦,沒有受到高門大姓應有的教育。
6 |9 f) f% p' I; L% \2 ?$ d+ Y- S% B- v
所以這些人掌握軍隊之後,為了能夠迅速控制這支軍隊,做到令行禁止,改採用的唯一辦法,就是簡單粗暴的嚴刑峻法。這種行為,顯然起到了反效果,否則楊帆和李宜德、王毛仲絕不可能這麼順利潛入飛騎大營。0 B( K1 k* d& h3 u1 ~4 m
# y0 x9 t+ p& g) O1 c: q8 L8 N 王毛仲和李宜德是李隆基的心腹。+ A/ j! z! {3 n
5 F6 k1 f8 Y' z( a 王毛仲是高麗人,父親曾官至游擊將軍,後因犯事處死,年幼的王毛仲就此被充為官奴,分配到相王府為僕。自幼就是李隆基的伴當。
8 l$ G5 U9 _0 s% j; Q7 o; g9 D/ z0 c" ~% S
李宜德,卻是李隆基到潞州任別駕時發現的一位豪傑。此人本是潞州一位豪紳的家奴,矯捷善射,被李隆基看中,花五萬錢買下。成為侍衛。& D6 s; n Y' S5 D
" v5 j) ^% ]( Z' b 這兩個人是李隆基派到京城協助楊帆收買軍心的。在馭人這一點上,李隆基明顯比李顯高出一大截。
8 f, \% H; _) O( Q6 s' I' Y0 H0 H8 k# m9 v+ t) Z
李顯當初聽說張柬之等人有意擁其政變後,驚恐之極,極力推諉,以致張柬之等人怕他惶恐洩露,在真正實施政變之前一直隱瞞著他。直到發動時才強闖東宮,擁他上馬。3 I- t, r, f' |7 a o( A
. L6 q* e' }' T8 A4 H2 | 這麼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張柬之等人儘管對李唐皇室忠心耿耿,從不曾有過悖逆李顯之意,卻從心底裡缺少對他這位君主應有的敬畏。
; E; K+ X0 J7 G7 W8 y
9 t3 y* V$ j: x. S 雖然張柬之等人自己也未必意識到他們有這種心態,但是政變成功後。他們驕橫跋扈、視天子如無物,以致迅速與李顯交惡,其中主因卻恰緣於此。: E3 L# d) V I/ a. i. B/ w- G0 i
) O" Y' L, @, U3 c7 H
如果李顯當時一味地扮駝鳥,對政變一事不聞不問,張柬之等人政變也失敗了,那麼他會因為不知情就被武則天赦免麼?根本不可能。
1 S: V) s) |! Y( X' s# r7 U0 ^! s
; A7 u- _& K7 k- J/ n# c0 B* X 既然如此,為何不積極主動地拿過控制權。如此一來,一則以他太子的身份,可以招攬更多人為其所用,使政變成功的可能性大增,二則在此過程中就能樹立他的絕對權威。
* D v' D: J8 I) M) {' B' g% f0 R0 D& s' _; [& @/ _+ F) t8 ?
如果神龍政變是李顯全程參與並主要領導的,張柬之等人在政變成功後絕對不會那般專權跋扈,以他們的忠心和才幹,若能與李顯君臣相宜,未嘗不能重演貞觀時盛世景象。' x3 A4 _; ~7 n3 L; P G
7 v1 o: `( Y& g* @& L0 Q 李隆基就沒有犯李顯的這種錯誤,此前他在羽林衛中毫無根基。他需要楊帆這個雖然去職卻還沒有過氣的大將軍支持,才能獲得軍中將領們的忠心。' k4 D+ T0 i; r9 E
! ?! t0 n* U6 R9 E. Z4 M, o
但他並未因此甩手不管,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委託於楊帆,李隆基派出他的兩個心腹參與“招安”,就是表明一種態度。提前向這些將領們灌輸一種觀念。' z, a5 }; f2 ]9 H, S" |6 c& j
/ N4 H- h; y" j" O t4 g 他要讓所有歸順的將領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楊帆只是負責牽線搭橋的人,他們真正投效的人是相王,將來能給予他們富貴榮華的也只能是相王。1 H& y' U, R+ U3 k0 m
: {/ r' ]' \! \& j& ~/ H
這是一種政治態度,也是一種政治智慧,是一個成功的上位者必須應該具體的政治素質。0 W+ q; Q5 \: H) ?+ C; j# v
& H$ O* m7 W- G+ ^# Z
飛騎左營的大將軍是韋濯,韋濯麾下有三員大將,葛福順、陳玄禮、熊明偉,這三人都是羽林衛的老將。這三人現在都在葛福順的軍帳中。. s x Q3 B" j2 h8 ^0 O
7 c" r- [& f$ B+ {* p) N' T
韋氏跟暴發戶似的,還沒有培植出那麼深厚的底蘊,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用以撤換這些具體掌兵的中高階將領,但他們已飽受排擠。$ ]8 K' g. A4 ?
; x7 Q1 a, b7 @
引著楊帆和王毛仲、李宜德悄然潛入這座大帳的則是萬騎右衛的中郎將馬橋。大帳的窗子和門都用厚氈蒙了起來,嚴防燈光外洩,好在已是秋末初冬,並不令人氣悶。
9 T: y, H! r, X! D/ I/ G2 Q* H
' ^, E. f& `! M! o' {$ I 帳中諸人散坐著,個個神色凝重。萬騎是楊帆的大本營,黃旭昶、楚狂歌等人早就被他說服了,如今要說服的人就是飛騎的將領,此前他們已經有過幾次接觸了。1 j* G) S1 c: P
& s, O/ k; B- g$ R
飛騎與萬騎本來涇渭分明,並沒有什麼深厚的關係與淵源,可是韋捷、韋濯等人對將校士卒動輒打罵,萬騎與飛騎將士同病相憐,又有楊帆授意,楚狂歌、馬橋等人頻頻與飛騎將領接觸,自然便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 l. p- d$ w$ S8 N( y8 j( I& q
) A8 ]/ V R( [! B1 \ a2 Z 此刻正在向飛騎將領解說利害、示恩拉攏的人是王毛仲,李隆基的這兩個心腹中,王毛仲聰穎機警、能言善辯,李宜德訥言寡語,但堅毅果敢,臨危不亂,二人互補所短,正是最佳搭配。$ e, |/ B! d' }) l. @
. T) D5 y' m! k. r, F. G
楊帆有意只做一個引見人,所以就如他帶著王毛仲和李宜德去會見萬騎將領時一樣,他很少說話,除了最開始的引見,只在一些關鍵處或是將領們有所猶豫時才插句嘴。8 u; W7 H3 B+ W, f
) L- h) o1 i2 L, j
如果他依舊志在官場,這時也不是搶風頭的時候,牽線搭橋讓羽林衛投效相王已是他的第一等功勞,李隆基不會忘記,可要是喧賓奪主,那結果就適得其反了。. Q* m- C0 P% m& c% P1 z" W
2 H# O) G. s6 m/ T: d 如今楊帆已有心歸隱,更沒必要把這些人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尤其是黃旭昶、馬橋、楚狂歌等人,這些人都是他的好兄弟,他既已志不在官場。還不放棄對他們的影響那只會害了他們。' ^$ ^* @) J- S8 t5 M/ |. t
$ {! z$ Z2 x, X) A) Y4 R 說服飛騎將領的事情進行的很順利,楊帆對飛騎的影響極其有限,這些將領能夠這麼痛快就答應響應相王,不是楊帆的功勞,而是韋濯等韋家將領們的功勞。
/ z: X8 b% J- k9 v
8 U% o3 q1 A4 F: z" V 他們對高級將領也視如門下走狗。非打即罵,同時剋扣軍餉、貪墨軍資、勒索賄賂,如此種種,這些將領們早就敢怒而不敢言了,如今既有李唐宗室挑起大旗,這些血性漢子自然紛紛響應。
' w( s2 [7 v) b3 |5 k- i, f7 J, z6 A1 ~; m- K! x4 _
王毛仲和李宜德向葛福順、陳玄禮、熊明偉三人鄭重地一揖。道:“好!葛將軍,陳將軍、熊將軍,咱們就這麼說定了,待大業功成之日,相王和臨淄王是不會忘記你們的功勞的。”
: ]2 K* @% A, ]7 ^( I6 n
H! y5 p- G9 d: D P 三人連忙還禮。三人中熊明偉是儒將,代葛福順二人答道:“韋后專權。皇帝無道,韋氏一黨由此狂獗,李唐宗室逐漸勢微,我等身為皇唐之臣,自當響應臨淄王號召,清流蕩濁,扶正黜邪!”
8 f+ {1 H2 q% l: ~" o( j0 M1 ]; J' [9 t% ]# q) L; |
王毛仲微笑著點點頭。轉身正要對楊帆說話,一陣蒼涼的號角聲突然響起。號角聲響起的地方應該還很遠,再加上窗子和門都掩了毛氈,所以聲音並不大。
6 F) h* w* ?$ r4 F- X5 f( }/ b, m J h; T9 b
但帳中諸人商量的是殺頭的買賣,一聽號角聲頓時大駭。王毛仲“嗆”地一聲拔刀出鞘,警惕地退了一步,李宜德則一個箭步躥到門口,鋼刀高舉,作勢欲劈。% C& }' U- g4 v" p9 C+ R$ r
, _, M4 ?6 @" E9 Z' |- p
葛福順慌忙解釋道:“諸位,我等是誠心投效明主。絕未洩露各位行蹤。”
8 A6 [5 @. F/ |; u+ o9 z
6 L+ w3 R1 B5 M+ m7 k 馬橋雖未拔刀,亦已握緊刀柄,一雙虎目冷冷地盯著他們三人,看來一個不妙,他就要揮刀殺人了。" y; b+ b8 \3 k$ M; r/ `7 x
5 c+ Y/ l6 ^. ~) g: b, d 楊帆乍聞號角聲。心頭也是一驚,但他念頭轉的極快,馬上鎮靜下來,沉聲喝道:“不要驚慌!葛郎將,請去查看一下,究竟出了什麼事。”
9 o; z( A. |& o* y8 m3 }5 b& G. C+ \- U+ U: Q$ Y/ F% T
說著,楊帆便盤膝坐下,鎮定地道:“都坐下,滅燭火!”% C3 ]8 c* b0 X0 d8 \4 L k
' @4 M" d3 B# J! w
一見楊帆鎮定自若,眾人驚慌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葛福順感激地瞥了楊帆一眼,用力點點頭,大步向外走去。
: l9 ]! r& c% \5 |; M% \( G1 i9 k" d* {( ^ T
馬橋對楊帆有種盲目的信任,他雖還不明情況,卻第一個坐下,又舉手一揮,滅了燭火,室中頓時一片黑暗。1 H" g1 A+ t7 F" D6 r/ u
. k4 s/ b" r3 }6 a; M 靜默片刻,一陣悉索聲響,幾人紛紛坐下。又過片刻,王毛仲突然讚歎一聲,道:“還是大將軍機警,不錯,這號角號當與我等無關。”
+ E+ r9 z# H$ F3 W, Q) B4 B3 a+ c8 M) }
這時其他幾人還沒醒過味兒來,畢竟都是些憨直的武將,其中只有熊明偉是讀書人,腦筋轉的快,王毛仲這麼一說,熊明偉突然明白過來,說道:“不錯!如果是韋黨發現了我們的圖謀,斷不至於遠遠鳴號,使我們有所警覺。”& X! l2 R# c8 d; J/ L2 B
, t: N# U, q5 s1 u 眾人一聽這才恍然大悟,其實這個道理十分淺顯,可是一群人正在商量一件一旦失敗就要搭上自己和整個家族的大事,突然號角聲起,又有幾人能平心靜氣地分析其中道理。
( l/ z+ r0 k9 h' |
$ d" R! ]# n& \/ t& r 楊帆冷靜地道:“除非驟遇敵襲,何需半夜嗚號?此乃禁軍大營,更沒有半夜三更突然鳴號的道理。此事雖與我等無關,但一定出了大事,外圍箭哨倉促之間只能先以號角向營內示警。若我所料不差,接著就該擊鼓聚將了,陳將軍、熊將軍,你二人須早做準備。”
+ C3 O) w! A+ g
" g: b( r) }7 P: z9 }, H7 w 楊帆話音剛落,便是一陣隆隆戰鼓聲傳來,葛明順出帳時,為了不讓楊帆等人心生猜忌,所以沒有放下帳簾,鼓聲十分清晰。陳玄禮和熊明偉“啊”地一聲便跳起來。
6 \7 b8 U$ C/ ], O' H3 j
8 [! ]- t( ?* _, u) d 他們悄悄潛入葛明順的大帳議事,沒有披盔戴甲,如今擊鼓聚將,需要立即趕回穿戴整齊,再去大營聽命。三通鼓罷不到,按軍律當斬,自韋氏一黨掌權後,對軍律尤為嚴厲,無人敢予冒犯。7 t6 v8 k, H- k' P5 O
, g# @* }7 v5 W) v t 二人一跳起來,馬橋和李宜德下意識地又去摸刀,楊帆沉聲道:“兩位自去披甲,速速趕去中軍大帳,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等在此等候消息。”
/ `* Z/ C5 N! Q6 n
8 Q9 L( v7 }" i$ y* k7 S 這時,朱雀大街上,一乘馬車在數十名甲士的扈從下,也正急行如飛,車中坐著的是上官婉兒,她今日本在府休息,忽被韋后被人接出,也不說明緣由,便往宮城疾馳。8 S; B0 {: P" v% y- J
6 r8 e6 ?! p, D) P# Q% {1 d6 s& M" e9 f
空曠無人的朱雀大街上,鐵蹄踐踏,銅鈴叮噹,其行如火!6 G/ K# v* Y- ? M! ^6 d
+ t2 a- Z6 G) f/ {* H0 K
3 }& S/ a7 A& q2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