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也會骨質疏鬆 出生4-6月骨折風險高
【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於12年前,高醫新生兒團隊照護了一個懷孕週數25週、出生體重800公克的早產兒。在住院了四個月後,家長開心地準備出院時,卻發現了孩子的右大腿腫脹,X光一照,竟然右大腿骨折了。家長的不解也造成了醫護團隊的壓力。其實,這個就是所謂的「早產兒代謝性骨病變」,也有人稱為早產兒骨質疏鬆(Osteopenia of prematurity)或是「早產兒佝僂症」,好發於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這個病症的原因主要是早產兒在成長期間的營養狀況不足,尤其是鈣質吸收與攝取的不平衡。另外,住院期間所使用的藥物也有一些會使得鈣質流失。但在早產兒骨質疏鬆甚至骨折時,血液中血鈣的濃度卻仍在正常範圍內,因為如此,使得醫護團隊無法即時得知早產兒已經在照顧上出現困境…。要如何能早期得知早產兒已出現骨質疏鬆了呢?這個想法激起高醫新生兒科團隊在早產兒骨質疏鬆的更進一步探討,思考如何測定這些早產兒的骨質密度呢?
大家都知道,在成人是能測骨質密度的。但成人大部分是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測定儀來測定骨質密度,這種方式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作為骨質密度的檢測方式。但使用在新生早產兒的研究上,有許多的限制,最主要的是擔心輻射劑量累積的問題。高醫新生兒團隊在搜尋國際的文獻資料發現,這種早產兒骨質疏鬆的情形,可使用量化超音波來測定。量化超音波是具有方便性、無輻射又便宜的儀器(附圖一)。近來已發展出可以測量骨聲速度(bone speed of sound, SOS)來評估骨頭的礦化含量。以往的許多研究顯示,此技術可用來評估足月新生兒及早產兒的骨頭健康及骨頭的礦化含量。所以,高醫新生兒科於民國96年開始申請早產兒基金會的計畫,進行了一系列的早產兒骨質疏鬆的研究。目前已可應用此技術提供所有新生兒(含足月及早產兒)完整的骨頭強度資料。而且可在病房或嬰兒室床邊操作,最重要的是沒有輻射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