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接觸也會染茲卡?蘇益仁:不排除可能性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美國昨(2)日傳出首例本土茲卡病毒確診病例,而且經官方證實,此例不是經由蚊子傳染,患者是與從茲卡疫區返國的人有性接觸後才染病。國內專家指出,由於茲卡病毒可經由母體垂直傳染給胎兒,因此不排除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播的可能性。另外,由於感染茲卡病毒的症狀與登革熱十分相似,初期不易判斷,國內也應妥善控制登革熱,可大幅降低茲卡病毒流行的機會。 
防範登革熱就有助防堵茲卡病毒,民眾應做好居家環境清潔工作。
美國首例本土病例 經性接觸感染茲卡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德州達拉斯(Dallas County)傳出第一例本土茲卡病例,達拉斯官方衛生單位指出,這名患者近期沒有出國紀錄,但是接觸過曾前往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的人,經由性接觸而感染,此例已經獲得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證實,但是CDC目前尚未調查病毒的傳播過程。
另外,目前在德州沒有傳出茲卡病毒透過蚊子傳播的事件。報導指出,根據醫學文獻顯示,曾經有1例經由性接觸傳播茲卡病毒的紀錄,還有1例是在患者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
性接觸傳播茲卡?國內專家:有可能
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蘇益仁表示,人類對於茲卡病毒的了解尚不夠透徹,即使巴西傳出許多新生兒疑似透過母體感染茲卡病毒,而罹患小頭症,目前專家也還沒有百分之百確認茲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的關係。不過,既然茲卡病毒可能透過母體垂直傳染,不排除經由血液、體液感染的機會,但通常必須全面性檢驗血液、精液、體液、尿液、糞便等才能確認,目前還難以下定論。
茲卡病毒已知主要經由埃及斑蚊叮咬傳播,主要疫區原先集中在中南美洲,目前已有擴散至其他地區的跡象,世界衛生組織(WHO)昨(2)日才將茲卡病毒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呼籲全球提高警覺。如今又傳出茲卡病毒可能可以透過性接觸傳染,國內民眾擔心茲卡疫情是否更容易蔓延至台灣。
先控制好登革熱 就能同時防範茲卡
蘇益仁指出,由於感染茲卡病毒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相似,都可能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等現象,就算真的感染茲卡病毒,也很難在初期就判斷出來。因此,民眾應加強環境衛生,確實清除病媒蚊的孳生源,降低登革熱的流行;若能妥善控制登革熱,杜絕病媒蚊的危害,自然就能更有效防堵茲卡病毒。

外出活動應使用合格防蚊液,降低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
另一方面,官方也應訂定茲卡病毒的標準診斷流程,若出現疑似症狀,首先應快篩排除登革熱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再抽血檢驗是否真的感染茲卡病毒。
國際對茲卡病毒高度關注,也引發國內民眾擔憂。蘇益仁指出,WHO這次反應特別迅速,可能與巴西將於今年舉辦奧運等因素有關,但是茲卡病毒造成的病情相對其他疾病算是比較輕微,死亡率也不高,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範登革熱的工作,不需過度擔心。
孕婦不只當心茲卡 德國麻疹也危險
另一方面,孕婦應防範的疾病也不是只有茲卡病毒,如果感染德國麻疹,該病毒也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可能造成死產、流產或胎兒器官受損,包含耳聾、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心臟病等。因此,除了關注茲卡病毒,孕婦也要注意其他高危險性的疾病。
藥師趙順榮提醒,由於茲卡病毒目前沒有治療藥物和預防疫苗,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病媒蚊叮咬,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預防措施:
【茲卡病毒預防方法】
1.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含DEET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
2.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褲,並可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
3.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4.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
5.如果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傳染。
6.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等,返國後自主健康監測,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來自群組: ♨ 秋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