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回復: 0

近視逾600度 易患青光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3-15 21:4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視逾600度 易患青光眼
   a1701a.gif
今年三月第二周(12日至18日)是第十屆世界青光眼周,青光眼早期發現、早期有效治療,可以減低失明的可能。為了讓世人重視青光眼這個潛在致盲的疾病,今年宣導主軸是提醒大眾近視與青光眼的相關性。
亞洲人近視率 多歐美3倍

依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16億人近視,占總人口22%,預計到2020年會增加到25億人,歐美人士於17歲得到近視的比率為20%,亞洲人士17歲得到近視的比率為60%,台灣甚至更高,WHO認定近視問題在亞洲要比歐美嚴重得多。

目前世界上青光眼總人數約6千萬,遠低於近視人口。雖然在多數歐美學者寫的教科書裡,「近視」都被認為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根據世衛組織資料顯示,6%或30%的原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患者有近視,但是這個說法到台灣卻有點「破功」。

為什麼?台灣高度近視人口相當多,學生到高中階段近視比率已達85%以上,如果近視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那台灣應當有全球最高比率的青光眼人口。根據台灣地區青光眼篩檢結果或臨床印象,我們青光眼比率似乎沒有那麼高,到底近視與青光眼之間的關聯性如何?

青光眼發生率 占全人口2%

根據澳洲學者在藍山所做的研究發現,眼壓高低與近視度數高低無關。另外他們發現,低度數近視患者中4.2%有青光眼,但高度近視也有4.4%有青光眼,因此近視度數深淺與青光眼機會應該無直接關係。

但從結果顯示,青光眼發生率是全人口數的2%,這個研究發現近視患者得到青光眼的機會至少增加一倍,而大陸北京進行的眼疾研究,近視大於600度者,有較高的青光眼發生機會。另一項日本研究也發現,高度數近視是青光眼視野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不管怎麼說,近視確實與青光眼之間有某種的關聯性。

青光眼典型病理變化是視神經盤出現凹陷擴大現象,對於無近視的患者,這種變化容易辨別,而近視發展的過程中造成視神經盤偏斜往顳側,形成顳側神經盤凹陷及產生半月斑,由於這種變化與青光眼眼底變化類似,常干擾到青光眼的判定。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病人在給甲醫師判定是青光眼,乙醫師則判定可能不是青光眼,因此近視患者由視神經盤變化要診斷是否合併有青光眼,需要有相當的經驗,而這個事實也造成了部分青光眼與近視間診斷的盲點,讓青光眼與近視的關聯性錯綜複雜。

高度近視患者 需定期追蹤

青光眼學者中,包括史丹佛大學的教授Singh及加州大學的教授Caprioli等,都認為青光眼確實與近視有相關性,在臨床上最重要的是找出那些近視的患者較容易得到青光眼,而非把所有近視患者都當成青光眼的疑似患者,以免增加一般近視患者的恐懼、效果也有限,

建議以下對象,應定期追蹤青光眼的可能性:

1.兒童時期出現明顯的兩眼不等視,例如一眼近視100度而另一眼近視800度,有可能是遲發性嬰兒青光眼,由於眼壓高造成眼球變長,所以這類型的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相關。另外,18歲以下若雙眼近視度數超乎正常速度增加者,大於600度,亦要懷疑有較高機率罹患青光眼。

2.近視患者長時期測量眼壓大於21毫米汞柱者。

3.近視患者視神經盤出現特殊變化。

4.近視患者合併有視野缺損者。

5.直系血親有青光眼疾的近視患者。

目前青光眼學者的共識是,大部分低度數近視患者不必整日擔心自己罹患青光眼,因為比率並不高,但大於600度的近視患者或患者視神經盤明顯起變化,甚至視野也產生變化,罹患青光眼機會大增,此時即應予以治療、定期追蹤。

(作者亦為台灣青光眼學會會長 )

聯合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Archiver|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11-19 06:45 , Processed in 0.02680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